清风相伴,红色家风代代传
2022-11-28 13:15: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家庭都或多或少会有些老物件等收藏品,在休闲时去回味那些古老陈旧的韵味。

我家的博古架上,没有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摆放的都是父亲母亲留下的勋章、纪念章、奖章、证书等老物件。这在别人的眼里可能一文不值,可我们却把它们视为无价之宝。因为这些老物件是用金钱买不来的,它们是父母用生命换来的。老物件镌刻着它们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国情怀,讲述着许多红色故事。

岁月洗去了“老物件”初时的光亮,但每一个在此驻足的人都能“照见”它们背后的熠熠光彩。

这是父母给我们留下的一笔精神财富,是“传家宝”,深深地融入我们的基因、血液,我们将代代传承发扬。

博古架正中央有一本书——《父母的足迹》。这是全家人合著的一本20万字的回忆录。封面上是岳父母王世煜、刘志华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合影。

打开这本书,就打开了父母的春秋岁月。1931年6月,16岁的父亲赴邢台报考师范时,由地下革命党人解子珍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初,父亲受李大钊之子李葆华的委托,带着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从北京回到阜平县柳峪村。在这个太行山深处只有12户人家,共70多口人的小山村,秘密地成立了阜平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父亲任党支部书记。父亲组织党员群众张贴标语、文艺演出、“砸盐店”“反斗行”等革命活动,传播革命火种。

1944年,父亲从太行山来到冀东平原(现在的乐亭、滦县、卢龙等地区),任十三地委党委书记,兼任十三分区政治委员,领导抗战斗争,开展土地改革,建立革命根据地。

1949年3月,父亲来到刚解放的秦皇岛市任市委书记、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兼任市总工会主席,投入城市建设,恢复生产,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1952年,父亲调到河北省政府工作。

博古架上还有一本书——《历史大潮中的小脚女人》,书中刊载回忆岳母的文章和照片。母亲是河北省平山县人,从小失去父母,是在三个哥哥的拉扯下长大的。母亲16岁就当上了村妇救会主任。她组织妇女群众为党组织站岗放哨、传递文件、护理伤员、制做军鞋等。

然而,遍地烽火狼烟,三个积极抗战的哥哥在三年时间里相继被敌人杀害。从此,国恨家仇深深地铭刻在母亲的心中,并激励着她勇敢地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斗争中去。

1942年10月,母亲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随父亲一起到冀东工作,先后担任乐亭县妇救会副主任、滦县妇救会主任、十三地委妇救会主任,在革命斗争中锻炼成长为一名坚强的妇女干部。

我老伴儿原本有个大哥,是父母亲的第一个孩子,可他出生不久就离开了人世。1945年,日本鬼子垂死挣扎,经常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那时,父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都不稳定,每天处于打游击的状态,有时一天要转移好几个地方。

在一次躲避敌人时,母亲抱着我大哥躲到路边的涵洞里,可偏偏就在这时孩子突然哭了起来,婴儿的哭声在静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响亮。路两旁隐蔽着那么多战士,一旦暴露后果不堪设想。此时,母亲不假思索地迅速用棉套将儿子的头捂住,不让他发出一点声响。直到鬼子从公路上走过。危险过去后,母亲立即解开棉套一看,才半岁的大哥满脸青紫,手脚冰凉,已经停止了呼吸。血雨腥风,枪林弹雨,一次次经历残酷的生死离别,使父母亲的信仰如灯,信念如磐。

改革开放以后,许多老干部都搬进新居。可母亲两次把新房子让给别的老同志,自己仍住在50年代的旧房子里,去世前连个暖气房都没有住上,但她毫无怨言。她常说:“比起战争年代牺牲的同志,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

父母亲经常对我们说:“对工作要精益求精,对生活要知足常乐,对自己要严于律己。”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和深深的眷恋,成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如果说父母的光荣历史、权力、地位是折射在子女身上的“光环”,我们身上的“光环”可谓光辉夺目。但是,我们都没有在父母的“光环”笼罩下安逸地生存。

20世纪50年代初期,父母亲调离秦皇岛去外地任职,只好把才6个月的我老伴儿王晓港寄养在一个老工人家里。记得小时候,每年寒暑假回到天津的父母身边,父母都会在百忙之中组织一次严肃的家庭会议。孩子们围坐在父母亲的身边一一汇报思想和学习情况,听他们的教导。父亲说:“生活上要向低水平看齐,工作上要向高水平看齐,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建设作贡献。”

三年困难时期,八九岁的老伴儿同邻居家的小朋友一起去挖野菜、打草、拣煤渣、砸石砟挣钱,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后来成了家,母亲和邻居都夸她勤俭持家会过日子。

人生就是一场经风沐雨的旅程。作为一个“家有资源”的高干子女,老伴儿默默无闻地在铁路运输生产一线磨炼摔打了三十多年。初中毕业时,老伴儿特别想去当兵,她说:眼看许多干部子女都是父母托人走进了军营,她却在家待业,心里很失落、不平衡。其实,父亲的老战友就是沈阳军区的司令员,想当兵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儿?然而,我们家的孩子该下乡的都下乡,父亲没有为我们中的任何一个说过话。

后来,老伴儿靠演京剧《红灯记》唱李奶奶才到秦皇岛铁路宣传队帮助工作,1972年就着招工成为铁路正式职工,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从最艰苦的货场装卸工干起,先后开了六年叉式车,当了六年货运员、核算员,共上了十二年夜班。在铁路运输生产一线磨炼摔打自己,入党、提干,先后任工会干事、办公室事务员、人事劳资员、综合管理科长、计量站副站长等职,从事铁路基层站段的管理工作,先后获评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铁道部路风建设服务明星等荣誉。

老伴儿说:父母亲当时分别是行政10级、13级的干部,在市里有许多老同事、老部下,但总是叮嘱我们:不许提是他们的孩子,不让走捷径,不让沾光。我们没有用父母的权势“飞黄腾达”,然而,他们那种自强自立的家风教育,让我们精神满足,受益终身。

博古架上有张我父母亲身着军服胸前带着勋章、纪念章的老照片,这是1955年在广州拍摄的。父亲吴麟春是河北省山海关人,母亲许靖是吉林省辽源市人,他们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辽沈战役后随四野部队从东北南下到广东。父母枪林弹雨,戎马一生,尽管多次调动工作和搬家,但一直珍藏着这些老物件,经常给我们讲这些老物件里的故事。

纪念章。这些纪念章分别是:解放东北纪念章,是辽沈战役胜利,东北解放后颁发的。解放华北纪念章,是平津战役结束华北全境解放后颁发的。解放华中南纪念章,是解放军击败国民党白崇禧部队,解放了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西、广东六省后颁发的。全国人民慰问解放军代表团纪念章,是1954年2月,全国政协常委会和全国人大抗美援朝总会举行联席会议,决定组织“全国人民慰问解放军代表团”,推选董必武为团长,分赴祖国各地慰问解放军,代表团向每个军人赠送一本慰问手册和一枚纪念章。这些纪念章不像现在的那么精美,但它们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痕迹,记录下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母亲说:“我对党的热爱、对职业的选择和对工作的态度,都来自于这些纪念章。”今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开展我家的“人世间”故事征文活动,我撰写《标识人生态度的纪念章》一文在学习平台上发表,这不仅是对母亲的深情缅怀,也弘扬了人世间的红色家风。

勋章。1955年12月,经全国人大通过决议批准,由国家主席颁发主席令,由国家授予解放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战争有功人员的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国家颁发勋章是对解放军参加革命战争有功人员给予奖励的一种最高荣誉。(当时颁发的数量分别为31098枚和54979枚)勋章是银质镀金,中心图案分别是延安和宝塔山、红星和天安门,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我们经常听父亲讲勋章里的故事。在抗日战争的一次战斗中,父亲前胸的右上部不幸中弹,身负重伤,部队在转移时,将他安置在老乡家养伤。村子里的老乡们都很关心父亲的伤情,这家送来一碗面条,那家送来一块煎饼。因为没有药品,每天只能用盐水清洗伤口。当伤口化脓时,就用一根铁丝缠着纱布,蘸着盐水将伤口里的脓血挤出去。父亲前胸后背上的伤疤,让他永远铭记乡亲们的救命之恩。

1959年,父亲从广东军区转业回到秦皇岛市,在市建筑工程局当局长。一次,父亲去省里开会,局里的工程师认为,我们家的住房格局不合理,主动将房内的隔墙拆掉,重新进行修建。事后,父亲到局里付了工费。这件事当时在局里影响很大,在以后的“四清”运动中,有干部贴大字报,“搞建筑工程的局长自己掏腰包修缮公房。”还有的说:父亲“是不穿军装的老八路。”

1976年,我结婚后同父母住在工程局的住宅。后来,父亲调到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组织上在康乐里分给父亲一套住宅。父亲要把房子交还给工程局。当时,有人劝父亲:“这年头哪有交房子的,你把房子交了,你的儿子、孙子住那呀?”父亲回答说:“我们做人办事要想着职工群众,不能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我听父亲的话,搬到康乐里,在6年后住进部队分给的住宅。

1989年,我转业到铁路工作,组织上在铁新里分给我一套住宅。当时,也有人劝:你儿子都上高中了,把房子留给儿子住,现在,许多转业干部都还住部队的房子。但我像父亲那样办事,在搬到铁新里后,将房子交还给部队。

父亲在86岁那年把勋章交给我,再三叮嘱:“勋章是光荣传统,一定要保存好,要一代一代传下去。”

1968年,入伍后我连续两年被评为五好战士,还荣立三等功。转业到铁路工作后,多次获评“优秀纪检干部”“先进工会工作者”“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没有辜负父母亲的嘱咐。

火热的青春,世事的磨砺,都留在了岁月的长河里。退休的我们以从容的姿态步入晚年,开启了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

我们退休13年来,担任街道和社区的“草根”宣讲员,经常讲党课,辅导党员群众的理论学习,传递党的声音。一次,在青馨家园社区讲党课。市电视台记者在现场采访,在《今日报道》直播“草根宣讲十九大,更接地气入人心”。

当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找到我们,传达河北省三号文件的精神,要求我们撰写岳父的党史人物传记。经过走访、查资料、多次修改,2007年在《秦皇岛日报》《秦皇岛党史通讯》先后发表《永不消失的箫声》《把毕生献给妇女事业》等回忆录。2010年,同全家合著回忆录《父母的足迹》。这本书参加了由市图书馆、市老年学会等单位举办的秦皇岛地方文献巡回展。当把这本书捐赠给市档案局、市图书馆等单位时,被称赞我们为教育下一代做了有益的工作。

2017年9月,我们在开发区举办为期三个月的“岁月留痕、不忘初心”文学作品展。30多块展牌展出回忆父母革命经历,弘扬红色家风的作品230篇,市报社、电视台等都作了报道。

2018年10月,在市文明办举办的“爱在重阳、礼孝传承”文化活动现场,我们全家五口人走上台,讲述弘扬红色家风的故事。中国文明网等媒体相继报道。

老伴儿退休后,积极参加社区的管理工作,曾是党员智囊团成员、文化志愿者、小区网格长、检查消防的安全员,被选为社区党委委员,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她还是老科协艺术团副团长,经常编排各种文艺节目,积极参加市、区组织的文艺演出,多个节目在市级演出中获奖,多次参加电视专题片、微电影、公益宣传视频的拍摄。2018年春节,我们夫妇扮演爷爷、奶奶领着4个孩子,在舞台上讲民族传统年俗。一个用毛笔写“福”字,一个用剪刀剪“福”字,表演《回家过年》,拉开春晚演出的序幕。

去年12月,应市人民广播电台的邀请,接受“丹心向阳”栏目记者的现场采访,把我们家庭传承红色家风的故事传到千家万户。

2005年,我在新浪网开办博客至今已经17年,每天在键盘前记录社会和家庭生活,做祖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经常将平时遇到的典型事例写成新闻、通讯、评论等,先后出版文集6本,共在报刊发表作品600多篇,先后向市图书馆、市阳光读书会、市红十字会、社区文化室等单位捐赠图书共1900册,弘扬真善美,批评假丑恶,传递正能量。多篇作品在各种征文中获奖,其中有7篇作品被市委宣传部、市委老干部局、市妇联、市政协等单位编入出版的《梦在心中,路在脚下》《岁月如歌》《好家教 好家训 好家风系列读本》《讲好秦皇岛的三个故事》《秦皇岛文史资料》等书籍,成为传统教育的教材。

今年1月,我们完成26万字的记忆文学《岁月留痕》。书中的“往事篇”通过回顾父母亲立下的家训、家风,把我们的理想和追求、情感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集成党的红色血脉,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书中的“游记篇”记录下国家的发展变化,家庭的成长经历,抒发了新时代的家国情怀。其中《情系骆驼湾》一文,讲述了我们到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的亲身感受。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冒雪踏冰深入革命老区考察,总书记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民建成的小康社会。”在此,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脱贫攻坚的动员令。“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如今,骆驼湾已经彻底脱贫,成为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典型。

我们的儿子吴昊,在秦皇岛外轮代理公司船务部任外勤科长。在革命奶奶的“一再催促”下,很早就加入党组织。他工作忠诚踏实,公司很多涉及国防、科研等重要工作都会交给他承办。在防控疫情期间,白天,在港口守卫国门;晚上,在居民区站岗防控疫情,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优秀“师代徒”等荣誉。

儿媳郭晴,在国家能源集团煤炭经营分公司秦皇岛办事处任财务部副经理,努力完成煤炭的出口、核算等业务工作,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岗位能手、渤海巾帼建业明星等荣誉,在红色家庭的熏陶下,也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2007年8月8日,孙子吴谦佑诞生。此时距离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我购买到当天国家发行的北京奥运会纪念邮票,很认真地给孙子寄去一套6枚的纪念邮票首日封。这是爷爷送给孙子的生日礼物,一直被孙子珍藏着,伴他成长。如今,孙子是市七中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被评为学习标兵。去年,在北京中国少年预备役训练营获得优秀标兵的奖杯。他曾制作一份手抄报,回忆太爷爷打日本鬼子的故事,用稚嫩的笔触写着:“太爷爷、爷爷、爸爸都是共产党员,我要像他们一样。”这个小家伙告诉奶奶,他未来的理想是“当特种兵”。

博古架上的这些老物件,讲述着时光中的一个个难忘的故事,记录下家庭成员成长中的一段段曲折经历。老物件印证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家庭的今天;只有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必须永远珍惜。

在党的培养和红色家风的教育下,我们家庭先后获得河北省书香家庭、河北省文明家庭、河北省最美家庭、全国五好家庭等荣誉。去年7月,我获得一枚“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更加激发了我作为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

当前,全市正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家庭、家教、家风的系列重要论述,积极投入文明家庭的创建活动。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千万个家庭都好,国家才能好。树立清廉家训,传承文明家风,要从每个家庭做起,努力当好文明风尚的倡导者、文明行动的实践者、文明家风的推动者。让我们以千万个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整个社会的好风气,以文明家风的新时代家庭观,共建共享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

(作者简介:吴和平,漓江花园社区居民,今年74岁,是曾服役21年的退役军人,有52年党龄的中共党员,铁路系统退休干部,全家5口人中有4名中共党员。)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