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 读懂长城
看燕山大学如何讲好新时代长城故事
2025-08-21 09:18:18

“秦皇岛+”新闻客户端消息通讯员:陈玉 记者:黄束 李铎)8月的海风里,燕山大学图书馆在晨光里折射出碎金般的光。一楼“读懂长城”主题书店内,公共管理系学生李明洋的指尖停在《万里长城传说》封面的烽火台上。

窗外,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正在排队等着进入书店,胸前“长城文化校园使者”的徽章在阳光下跳跃,如星火落进青砖铺就的甬道。

从文化创意的讲坛到国际书展的墨香,从夯土长城的千年褶皱到小学生们的稚嫩画笔,燕山大学这座渤海边的百年学府,正重新筑起一条让文明基因生生不息的“文化长城”。这条蜿蜒两万多公里的“精神脊梁”,正以全新的姿态,在渤海之滨舒展新生。

学术筑基

让长城研究“活起来”

海风轻拂,夏花香漫,燕山大学校园里洋溢着浓厚的学术氛围。

6月23日,这里迎来了一场特殊的盛会。在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长城文化与文创产品设计人才培训”项目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位设计领域的佼佼者齐聚于此,开启为期60天的长城文化创新远征。

“长城文化与文创产品设计人才培训”项目拉开帷幕。

唯有深植沃土,创意之树方能参天。

“我们要做深度的‘文化解码者’、做勇敢的‘设计破壁者’、做务实的‘创意实践者’、做有担当的‘文化传播者’。用设计的力量,解码长城精神,构建公众与长城文化的情感新连接,让这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活’起来、‘潮’起来、‘传’下去。”作为项目负责人,燕山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国强教授在启动仪式上充满激情地说。

依托毗邻长城的地理优势与学科积淀,集结顶尖智库资源,燕山大学拿到了这个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项目。由顶尖学者系统授课,深入了解长城的历史脉络和精神内核;系列创新工作坊将帮助学员掌握前沿设计工具;而沉浸式田野调查,更是让学员有机会亲身触摸长城的砖石,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沧桑……这场培训被学员们称为“最奢侈的长城文化盛宴”。

如果说人才培训项目是对长城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实践,那么中国长城论坛,则是一场深度的学术探索盛宴。今年的5月16日,第三届中国长城论坛在燕山大学举行,全国各地130余名长城学者,从这里把关乎长城的深度对话向辽阔时空延伸。

第三届中国长城论坛在燕山大学举行,全国各地130余名长城学者齐聚这里。
 从人才培训到学术研讨,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一次次关于长城的创意风暴背后,是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5年来的深耕厚植。

作为国内首个集研究型智库、数字资源库、出版传播基地于一体的长城学术平台,中心已构建起“考古+历史+文化+传播”的交叉学科矩阵,在长城沿线点亮10座校外研究基地,拥有7个校内合作研究机构和60余位专兼职研究人员。

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的实践远不止于学术与教育,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征程上,中心的脚步从未停歇。从联合市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共建秦皇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工程专家智库,到参与秦皇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心的身影活跃在长城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每一个角落。

正如燕山大学出版社社长兼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执行主任陈玉所言:“我们不仅要解构长城的砖石结构,更要解码其中的文明基因。我们既要做文明的‘守夜人’,更要当创新的‘点火者’。”

出版赋能

让长城故事“讲出去”

在燕山大学校园图书馆一楼,全国首家长城主题书店——“读懂长城”,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学子们在这里驻足翻阅,指尖掠过书页,仿佛触摸着边关冷月与烽火传奇。历史系学生在这里考据长城碑文,艺术系学生临摹着《长城之美》摄影集里的箭楼剪影,文学系学生从长城文献中汲取养分……这里不仅是知识的驿站,更是精神的家园,让长城之魂在年轻的心田悄然扎根。

大学生在“读懂长城”主题书店汲取养分。
“主题书店是集图书销售、阅读学习、展示交流、创意生活于一体的复合式校园文化空间,师生在这里不仅可以‘读懂长城’,更能深刻感悟长城文化的博大精深。书店2023年获评‘河北长城十大摄影打卡地’。”陈玉介绍。

“读懂长城”主题书店里,长城主题书籍构筑起“纸上长城”。
长城的故事,需要更广阔的世界来聆听。

在燕山大学出版社长城出版事业部,编辑们将学术的冷峻与大众的温情熔铸成书:《长城学研究》一、二、三辑的诞生,填补了国内长城学学术集刊的空白。而中小学研学实践图书《板厂峪长城研学攻略》《玩转关城》《长城之约》,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万里长城传说》《长城下的农耕者》等大众读物,则以更温润的笔触,将长城的筋骨与血肉,化作滋养家国情怀的清泉,汇入寻常百姓心田。

出版,是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另一柄开疆拓土的利器。这里发生的故事,是一条以学术为根基、以传播为血脉、以育人为硕果的“文化长城”。

这条“长城”不再仅仅横亘于中国北部的山峦,它已深深嵌入中国人的文化肌理与精神图谱。长城之魂,亦可借丹青光影直抵人心。

于是,“文化自信中国人”出版大讲堂的智慧之声在校园回荡,而一系列长城主题艺术展览则如绚烂长卷徐徐铺展。其中,“长城魂——行走长城绘画巡回展”如一道流动的文化血脉,已流淌过河北、山西、陕西等长城沿线重镇,成功巡展十余次。

6月19日,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的国际传播再添里程碑。在第30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燕山大学出版社与加拿大皇家柯林斯出版集团签署协议,将《长城:追问与共鸣》《中国长城》两本书译介至英语世界。

“长城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签约仪式上,陈玉表示,英文版的推出将让更多读者理解“为何中国人视长城为民族脊梁”。

教育深耕

让长城基因“传下去”

板厂峪长城夏日的晨光中,耀华小学的学生们踮着脚将耳朵贴上敌楼石壁。“六百年前的脚步声还在石头里走呢……”研学导师的轻语如风掠过。孩子们睫毛轻颤,在城砖温暖的触感中捕捉历史的回响。

这动人一幕,是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打造的“董耀会长城文化推广实验校”研学场景。

以学术为根、艺术为翼、教育为脉,让沉睡的砖石在学生心中焕发生机,构筑起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之路。

育人的火种,早已从燕山大学的校园撒向更广阔的天地。文法学院诞生的“燕山大学长城文化研究社”,聚集起本土学子探索的热情。而山海关古城内,“燕山大学来华留学生长城文化体验基地”的牌匾熠熠生辉,留学生们仰望雄关,在砖石的肌理中读懂中国。

当“长城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如春风般吹拂大、中、小学及留学生的课堂,当“读长城·懂中国——长城文化校园使者”的称号被郑重授予不同年龄、不同国度的代表,长城的基因便在年轻一代的血脉中悄然复苏。

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执行主任陈玉接受媒体采访。
最动人的传承在长城脚下。长城研学实践基地内,“传承长城文化,培育国家栋梁”的旗帜迎风招展,孩子们的小手抚过城砖,听老师讲述戚继光的故事,在蜿蜒的城墙上奔跑。

那一刻,长城不再是课本上遥远的图画,而是手中可触的历史、肩上待续的责任。孩子们清澈的眼眸里,映照出烽火台的轮廓——长城精神,正在这稚嫩的仰望中薪火相传。

记者手记

长城永远不会老

站在“读懂长城”主题书店里,400余种、近800册长城主题书籍如列队的士兵,在书架上构筑起一座“纸上长城”。

这一刻我突然明白,这所大学所做的,恰似当代版的“筑城”——用学术的夯土、育人的灰浆、传播的砖石,构筑新时代的“文化长城”。

“每一块砖都是历史的‘二维码’。”最难忘在板厂峪,看见学生们用手指拂过砖面,如同触摸时光的年轮。

“我画的烽火台会发光,我心里的长城会亮,这样长城就永远不会老。”一名小学生和老师的对话,更是动人心弦。

当小学生的画笔描出垛口,当学者的指尖划过古籍,长城就不再是凝固的历史,而成为活着的文明基因,在时代的土壤里生长出新的枝芽。这,或许就是文化传承的真正意义——让古老的城墙,永远回响着年轻的心跳。

编审:周岩 赵明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